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5
浏览 次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传统间套种技术的创新,是稳定并扩种大豆面积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其田间杂草发生种类多、密度大、数量大,对除草剂的品种选择、使用时间、施药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规范除草剂使用技术,提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杂草防治效果,保障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特制定睢宁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杂草防控指导意见。
一、防控策略
坚持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充分发挥深耕深翻、地膜覆盖等农业、物理措施的作用,降低田间杂草发生基数,减轻化学除草压力。坚持“土壤封闭”+茎叶处理防除模式,根据田间管理、杂草草相,科学合理选择药剂品种和施药方式。
1、抓住重点:禾本科杂草重点防除马唐、狗尾草、牛筋草、无芒稗等,阔叶类杂草以铁苋菜、苘麻、小藜、鳢肠、马齿苋等为主,莎草科杂草以香附子、碎米莎草等为主。
2、治早治小:根据栽培模式、土壤墒情以及除草剂特性,优先选择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减轻苗后除草压力。苗后除草重点抓住杂草出苗期和幼苗期,除早除小,保证防除效果达90%以上。
3、安全高效:选用安全高效低风险药剂品种,既要考虑当茬大豆、玉米及周边作物生长安全,又要考虑下茬作物和来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轮作倒茬安全。要适时适量施药,坚决杜绝超剂量、超范围、不合理用药,减少药害事故发生。
二、技术措施
(一)农业措施
及时清除田边、埂边、沟边、渠边等“四边”杂草,防止杂草种子扩散进入农田。通过播前深翻深旋,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有效降低杂草发生基数;通过适期播种适度密植,强化播后镇压,提高田间土壤平实度,加强肥水管理,确保齐苗壮苗,增强大豆玉米的田间生态竞争能力,减轻杂草发生密度和危害程度。
(二)化学措施
播前灭茬:种植前最好进行旋耕灭茬,尤其对于常年重草田块,收获后及时旋耕灭茬,可在播种前3~7天,选用草铵膦在田间进行定向喷雾,降低杂草基数,在大豆玉米播后苗前再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土壤封闭:大豆玉米同期带状间作,除草剂使用以播后苗前土壤处理为主。土壤墒情适宜的条件下,可选用精异丙甲草胺(或异丙甲草胺、二甲戊灵、乙草胺)+唑嘧磺草胺(或噻吩磺隆)、砜吡草唑+嗪草酮等配方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控制杂草出苗。前茬为小麦的田块,要做好旋耕灭茬、造墒等措施,适当加大亩用水量,提高土壤墒情,提升封闭效果。
茎叶处理:土壤处理效果不理想需茎叶处理的,可在大豆2~3片三出复叶期,玉米苗后3~5叶期,杂草2~5叶期,结合草情苗情,选择大豆、玉米田专用除草剂实施定向喷雾,在药械两侧加装挡板防止药液飘移。
玉米种植带可选用苯唑草酮+灭草松(或氯氟吡氧乙酸、或二氯吡啶酸)。
大豆种植带可选用精喹禾灵(或高效氟吡甲禾灵)+灭草松(或乙羧氟草醚)。部分难防杂草如苘麻等可适时人工拔除。
三、注意事项:
1、田间管理:除草剂的效果和安全性与土质、土壤平实度、墒情、土表秸杆覆盖量等多个环境因素有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耕种、管理应尽可能创造有利于土壤处理除草剂充分发挥药效、避免药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2、药剂选择:选择茎叶处理除草剂时,要选用对临近作物和下茬作物安全高的除草剂品种。莠去津、烟嘧磺隆持效期长,易对后茬小麦、油菜等作物产生药害,咪唑乙烟酸、甲氧咪草烟、异噁草松、氟磺胺草醚等除草剂也会影响后茬敏感作物生长。选用乙草胺作为土壤处理时,药后遇雨易产生药害。
3、施药时间:用药时要注意风力、风向及晴雨等天气变化。选择选择晴天无风时用药,高温时期中午时段不能喷药。土壤处理用水量要增大,干旱时提高到每亩40升以上。气温超过28℃,风力超过2米/秒时不宜喷药,茎叶喷雾注意施药后12小时内应无降雨,以防药效降低及雾滴漂移产生药害。
4、施药方法:喷雾施用除草剂时,应加装保护装置,防止除草剂飘移到临近作物产生药害。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和烯草酮等药剂飘移易导致玉米药害;氯氟吡氧乙酸和二氯吡啶酸等药剂飘移易导致大豆药害;
5、药害处理:如果发生除草剂药害,可及时喷施吲哚乙酸、芸苔素内酯、赤霉酸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害。同时,应加强肥水管理,促根壮苗,增强抗逆性,促进作物快速恢复生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