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龙虎斗
龙虎斗是流传在苏北睢宁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据全国民族民间舞蹈普查证明,在全国各种各样的舞龙形式中,以表现龙虎相斗的民间舞蹈,唯有睢宁县存在。
据《睢宁县志》等资料记载:“睢宁龙舞起源于明代睢城毛庄村,属于一种祭祀性民间舞蹈。清朝乾隆年间,由老艺人毛春点根据‘八和庙’中一游方和尚的指点,依据“古时下邳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地百姓皆称汉高祖刘邦为天龙、楚霸王项羽为地虎,龙虎相遇争斗而战的历史事实,巧妙的在龙舞中增加一只虎,于是就诞生了《龙虎斗》,以致有序流传下来,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
传统《龙虎斗》演员计有12人,其中舞龙9人,舞虎2人,1人为镇虎人。表演者均是舞技超长、体力较强健的青壮年人,并具有机智灵活的表演技巧和默契的配合能力。《龙虎斗》队形变化多端,龙虎相斗时舞动有序,高潮迭起。具有舞姿造型美、动作幅度大,节奏感极强,表现力明快等特点。有时还做出各种托举、滚翻等技巧,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典型的地域特征、丰富的舞艺特征、独特的音乐特征及鲜明的时代特征。整场演出包容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不但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观,又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特定的审美理念,还具有不断传承创新发展的艺术研究价值和科学价值;尤其对促进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更具有时代感。因此,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独特财富。
《龙虎斗》自清代形成扎根传承以来,主要用于每年春节和各种庙会演出,在不同时代民间文化汇演、调演中,荣获多种等级奖。1983年睢宁龙虎斗恢复创排参加江苏省民族民间舞蹈大赛,获得优秀表演奖。徐州市何赋硕市长出访法国时,把该舞蹈的录像带作为国宾礼品送给法国圣泰田市市长。
近年来,受社会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增强,传统龙虎斗的老艺人所剩不多,加之早年老艺人就有“传内不传外”的口训,只局限当地自然传承,现已处濒危状态,急需迅速挖掘保护,以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更具生命力。
睢宁落子舞
睢宁落子舞是苏北地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流传于今日徐州东部睢宁县境内古下邳一带。
据《古邳镇志》、《睢宁县志》记载:“‘落子’又称‘莲花落’、‘莲花乐’,明朝时睢宁汤姓‘莲花落’已很超群……”落子舞在睢宁扎根形成,是于明代下邳汤姓艺人继承汉代乐舞的形式,将三国时期的武艺动作和宋代莲花落子等元素巧妙地融于一体,创造成为独具特色的“汤家落子”,距今已有44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汤家落子”多以自娱自乐或活跃节日气氛为主,并依靠“香火会”的形式不断传承发展;贫困年代则是求存谋生的乞讨工具;后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便形成了今日睢宁落子舞。
传统落子舞,是由一英俊男子手持花伞领舞,两名白衣男子打连厢或舞动霸王鞭;两名红衣女子打竹板和耍红散巾;五名男女演员分别以跑跳步、搓跳步、踩寸子等变化多端的步法不断变化队形,舞动有序,高潮迭起。其舞蹈表现风格是:舞姿造型美,动作幅度大,节奏感极强,表现力明快。既充满着浓厚的青春活力与阳刚之气,又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落子舞有文、武落子之分。文武落子也叫小架落子,舞蹈动作幅度小,表演文雅、细腻,以古下邳象山村艺人卢修田为代表。武落子,也叫大架落子,舞蹈动作幅度大,表演热烈、奔放、粗犷,以睢城镇骑路村艺人刘宝才、刘宝顺为代表。两种不同风格的落子舞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均是以庆贺丰收成果、渴求国泰民安、憧憬幸福美好未来为主题,反映了先民们健康、快乐的人生观。如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活跃在省、市舞台上的获奖节目有《大落子》、《闹洞房》、《庆丰收》、《激情落子》等。
1957年,睢宁落子舞参加北京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观后给予高度赞扬并与演员合影留念。
近二十年来,由于受到社会多元化的冲击和人们审美情趣多样化的要求,传统落子舞中的老艺人所剩不多,已处濒危状态,急需挖掘保护传承,以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更具生命力。
2004年睢宁落子舞被江苏省列为省级试点保护工程项目,200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挖掘保护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省级云牌舞传承人,市级落子舞传承人姜玉梅把落子舞与少儿舞蹈结合起来,小朋友的天真与可爱让古老的落子焕发了新的生命。带领睢宁小舞者们亮相上海世博会,代表苏北地区让落子舞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也是苏北地区唯一一支参加江苏周文艺表演的项目。
睢宁云牌舞
睢宁云牌舞是徐州东南故黄河两岸一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据《古邳镇志》、《睢宁县志》等资料记载,睢宁云牌舞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89年(康熙28年)康熙帝南巡至下邳,当时邳地因自1668年遭受8.5级大地震之后,又连年遭受黄河多次决口泛滥的水灾,加之赋税一直没有减少,人民生活十分艰难困苦。邳州人陈肇宪为拦道上疏灾情,组织了十多名女童以表演民间云牌舞的形式,巧妙打出“水患无情皇上有情”的字样。康熙大帝观后,迅速责承江苏抚臣洪之杰率州牧孙居湜再度调查复奏,结果获旨免去邳人二十年所欠租赋银粮。从此,下邳云牌舞轰动中原地区,后随世代有序传承,又改称睢宁云牌舞。
传统云牌舞是由地方扇子舞演变而来。初创时由8—16位女童手拿云牌,通过舞动有序,不断地变化队型,以表现秋天的夜晚明月上升、云彩飘动的情景,再将不同的云图组成吉祥文字,突出舞蹈主题。它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在秋天夜晚看巧云,渴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的心情。
云牌舞自起源以来,一直在睢宁地区世代有序传承。清代至解放前,主要以自娱自乐为主,尤其在春节前后和每年4月初8下邳羊山庙会之日是活跃节日气氛的主要节目。新中国成立后,云牌舞得到繁荣发展。1956年冬,睢宁云牌舞参加江苏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获得省级优秀节目奖和演出奖。后又经江苏省群艺馆专业舞蹈老师石昭则和省歌舞团鲁其贵同志整理加工改编,于1957年3月与睢宁落子舞一同赴北京天桥剧场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演出结束后,演员们受到周总理、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近50年来,睢宁云牌又结合吸取了各地民族舞蹈的动律不断创新发展,一直活跃在徐州大地及周边地区的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拍手叫绝。
附件下载: